记者观察 ⊙记者 李虎 ○编辑 陈羽 912亿,是2015年阿里系“双11”的成绩单。据媒体统计,算上其他电商相应的活动,“双11”当天的O2O交易额应该不低于2000亿元。然而在今年11月11日当天,过去两年“双11”都有大动作的艺术品市场却异常低 调。不但淘宝并未有相应的官方活动,就连其他一些艺术电商似乎连炒概念的动力都没有了。总而言之,“双11”很热闹,但艺术市场静悄悄。 近年来,电商平台和艺术品拍卖机构试水艺术品线上拍卖并不新鲜。不仅仅是淘宝,亚马逊、苏宁易购、国美在线等电商也意图在艺术品拍卖领域分一杯羹,一些 艺术机构和拍卖公司也纷纷加入“在线迎客”的行列。人们开始慢慢认可网上拍卖,在线艺术品拍卖如同网购一般,打破了以往艺术品拍卖给人的高高在上、触不可 及的印象。就连琉璃厂、西泠印社这样的老字号也紧随潮流,推出了自己的在线交易频道。艺术品市场发展可谓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据《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含拍卖公司线上业务的中国艺术品电商不低于2000家。所以论规模,艺术品电商确实不算是小众,但淘宝上 似乎样样货品都可以搭上双11疯跑一阵,就是艺术品市场无论是双11之前,还是之后,似乎都没人想到上去抢一件好东西回家摆着。 相关数据显示,尽管艺术品上线销售的确对艺术品走进普通消费人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相比起其他品类电商来说,艺术品电商由于其不可复制的产品属性、复杂的销售手段,高昂的产品单价,使得艺术品一直与其他电商平台惯用的“降价促销”、“挥泪甩卖”的营销手段无缘。 这就要说到艺术品交易本身的特点了。与传统的画廊、拍卖不同,艺术品电商立足于电子世界,预展、拍卖都在虚拟空间进行,对新生代收藏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然而,作为一种“非主流”的交易模式,艺术品电商在普及性、权威性、严肃性等方面依然任重而道远。可以想见的是,在面对极为贵重的艺术品时,几乎没有人会 舍线下而就线上。毕竟,画廊、拍卖行代表着信誉和权威。而电商这一角色,却总显得有些不够“分量”。 错不在电商,这是电子商务本身的 先天弱点。看不见、摸不着怎比得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电子商务有着先天弊端,而艺术品更是最最“没谱儿”的商品,没有之一。与其他商品相比,艺术品虽然 不一定最贵,但其鉴定标准却是最难。在拍卖公司买到的都未必保真,在网络上成交的又有几分真呢?有鉴于此,目前的艺术品电商仍以售卖当代作品的居多,因为 经过在世艺术家亲自鉴定,保真方面自然无忧。 其实,虽然已经将触手缩小至当代艺术领域,但大部分艺术品电商的成交状况依然不够理想。 这是因为,消费艺术品的人仍属少数,在这少数之中,愿意在网上购买艺术品的更是少之又少。艺术品算是“大件儿”,既不像衣服、鞋子那样廉价且可以随时换 新,又不像冰箱、电视那样批量生产、售后保修,买一件优秀而心仪的艺术品并非易事,去拍卖会、画廊又不麻烦多少,有什么理由非要在网上交易呢?要买一件价 格较高的品牌服饰,消费者都宁愿跑上几里路,去商场试过码数、效果后再回网上付款购买,更何况是奢侈的艺术品?亲眼见一见、墙上挂一挂,再决定买不买,不 过分吧?然而,大多数艺术品电商甚至连退货都不允许,其间可能产生的差错实在让消费者心神不宁,倒不如跑上几里路,画廊里看够了直接拎回家来得划算。 为了更便于获得消费者在网上购买艺术品的“第一次”,艺术品电商们推出了很多价格低廉的商品。与高大上的拍卖行和仔细甄选、定价不菲的画廊相比,电子平 台在价位上就像淘宝之于商场。然而,就像淘宝中的商品一样,一分钱、一分货的理论在哪里都适用,电商平台上几千元甚至只有几百元的所谓艺术品,其艺术含金 量又有多少呢?已经有一些业内人士对此提出质疑。艺术品本是奢侈消费的一种,当艺术品打上廉价的标签时,价廉却似乎无法做到物美。 不同于普通商品的是,艺术界不需要“地摊儿货”,不够标准的甚至都不能称之为艺术,又怎么能打着艺术品的旗号在电商平台上兴风作浪呢?这样的质疑不可谓没有 道理,电商平台确实存在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状况,一些主打美术院校学生作品的电商以支持青年艺术家的噱头大肆宣传未经市场认可的作品。然而众所周知的 是,美院学生千千万,最终能成为真正艺术家的却是凤毛麟角。拍卖公司、画廊在挑选作品时的标准相对严格,成为代替消费者筛选的第一道门槛,而电商基于作品 丰富性、成交率、网络受众消费能力等诸多理由,在挑选作品时不得不放宽政策,这也成为电商平台发展途中的一个隐忧。毕竟,主动消费艺术品的人无论在线下还 是线上,一般都对艺术有一定认识,电商上线品质不佳的作品,无疑是对自身品牌和信誉度的一次打折。 尽管前途坎坷,但艺术品电商们还是前赴后继地竖起了自己的招牌。就像其他领域的电商大战,艺术品电商们也必得各显其能,最终,大浪淘沙,只有经过市场的洗礼,才能留下最终的胜利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