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同 赵启斌
近日,南京博物院艺术馆推出2015年换季展“京口风流——清代京江绘画特展”,将明末清初以来至19世纪镇江地区的绘画藏品予以展出,包括笪重光、蔡嘉、鲍皋、蒋璋、王文治、潘恭寿、黄鹤、潘思牧、张崟、顾鹤庆、明俭、周镐等80件套绘画作品。这是南京博物院也是江苏博物馆界以京江绘画为专题举办的第一个大型展览,比较全面地反映出镇江地区17世纪至19世纪上半期的绘画风格特色和艺术成就。
京口为镇江旧称,据《隋书·地理志》记载,“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南京),亦一都会也”,镇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先进的文化,早在六朝、隋朝时期就已经发展为人口稠密、经济繁荣、人文昌明的都会城市了。长期积累下来的雄厚的经济条件以及重要的政治军事地理位置、先进的文化环境和秀丽优美的自然风貌,为镇江绘画艺术的繁盛提供了充实的条件。据《丹徒县志》、近代何宾笙《润州画苑录》等书统计,镇江历史上共有画家290余人,清代至民国初年达245余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有百人之多,占清代画人的二分之一,镇江成为我国重要的绘画重镇。
明末清初至19世纪是镇江地区绘画重新进入活跃的一个历史时期,尤其“京江派”的出现,接续了六朝时期、南宋时期绘画的高峰,将镇江地区的绘画重新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明末清初,是镇江地区绘画的第一个活跃期,笪重光、谈耕之、张禹村、沈龙、鲍彝、王旦章、笪寿、易理、王岩、吴石、毕暹、牟义等人相继出现,标志着这一时期镇江地区绘画创作活动活跃期的到来。尤其笪重光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意义。笪重光的绘画创作实践以及理论研究,对清代和近现代的镇江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山水画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积极的影响。
17世纪末期至18世纪,镇江绘画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鲍皋、黄石、蒋宗海、周曾培、周序培、法嘉梓、笪王已、蒋占我等,都是活跃于这一时期的京江籍的重要画家。这一时期“京口三大家”蔡嘉、蒋璋、张琪的绘画创作实践,则代表了这一时期镇江地区绘画所达到的高度,亦标志着镇江绘画旺盛期的到来。
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是镇江地区“京江派”为主活跃的历史时期,镇江地区终于催生了以张崟、潘恭寿、顾鹤庆为代表的“京江派”的崛起。以潘恭寿、张崟、潘思牧、顾鹤庆、周镐等人为代表,将镇江地区的绘画创作引领到又一巅峰时期。蒋宝龄《墨林今话》说,“诗画著名京口,花卉竹石、佛像皆超绝,而尤擅山水,自文、倪上窥宋元,高自位置,下笔便思千古,有镇江派之目”。“京江派”的形成,大致经历了3个历史时期,即“初期、盛期、延续期”3个发展阶段,共有三四代画人:初期以潘恭寿等人为第一代;“京江派”的领袖人物张崟等人为第二代;张崟等人的弟子辈及再传弟子为第三代。从潘恭寿等人在18世纪下半期的创作活动开始到张崟、顾鹤庆、周镐等活跃的19世纪上半期,大致经历了100年左右的时间。
以张崟、潘恭寿、顾鹤庆为代表的镇江绘画群体的出现,标志着镇江地区的绘画,是我国传统历史时期出现的最后一个绘画流派,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标志着传统山水画的终结和新艺术时代的出现,中国绘画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出现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一绘画流派的绘画风格特色和精神面貌,在本次展览推出的绘画作品中都有非常鲜明的体现。
来源:美术报 |